本报记者 朱 虹 李丽云 通讯员 张学鹏
开启电源开关,连接控制压力管路,启动雨刷驱动控制主机……8月17日,在国铁哈尔滨动车段劳模创新工作室内,该动车段运用所副主任王涛正在对新研发的“动车组雨刷器系统试验台”进行测试。这天,正值哈齐高铁开通运营十周年,这台新设备可以将检修效率提升70%。
哈齐高铁是我国“八纵八横”高铁网重要组成部分,全线地处高寒地带,冬季气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。此种环境下,动车组以时速250公里运行,对维修保养和车体防寒是巨大的挑战。十年来,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哈尔滨局集团公司”)通过防寒改造、智能装备研发,保障高铁安全运行8189万公里,运送旅客超1亿人次。
筑牢极寒运行屏障
“哈齐高铁松花江特大桥采用世界首例四线铁路系杆拱连续梁结构,钢管拱总重量达4000吨,焊缝总长度20公里,施工难度和安全质量风险极高。”原中铁二十二局哈齐高铁松花江特大桥项目工程部长、主桥项目经理夏传江回忆说,施工单位采用钢管拱肋原位拼装、南北两岸对称拼装工法,节省了安装时间,比预定工期提前14天完成合龙。
“冬天风大雪厚,动车组跑一圈就成了‘冻车组’。我们把排障器换成耐撞材质,水箱加装伴热线,对车头导流罩密封改造,避免积雪卡滞。”哈尔滨动车段助理工程师李增祥细数着动车组的“防寒履历”。
为提升耐寒能力,哈尔滨动车段对CRH5A型动车组的51项部件开展防寒改造。“我们给动车组拍‘体检照’,监测其运行状态。”生产调度指挥中心TEDS班组工长李佳霖指着电脑屏幕介绍。铁路部门在沿线安装动车组运行故障动态图像检测系统,通过高速摄像头和图像识别技术,自动采集分析动车组走行部数据,跟踪转向架、制动等系统在极寒天气下的状态,根据车底积雪结冰情况启动融冰除雪预案。
融冰除雪曾是冬季运行的大难题。此前,动车组清雪需260人同时奋战4小时,效率低、强度大。2024年,哈尔滨局集团公司研发的“融冰除雪热水增压装置”成为了破冰“神器”。这款装置水温上升快、水压稳定,清雪喷水面积大,可实现3组动车同时作业,将除雪效率提升两倍以上,大幅提高冬季动车组上线效率。
织密安全防护网
哈齐高铁冬夏钢轨温差高达70摄氏度,极寒天气易导致轨距变化、钢轨裂折,动车组受电弓和接触网也会因热胀冷缩出现零部件松动、电压不稳等问题,可能造成断电停车。哈尔滨局集团公司采集设备数据上传“云端”分析,自动生成“高铁每公里超限数量柱状图”“不同车体超限数量柱状图”及“综合折线图”,通过“数据流”推送至维修人员手机,让检修项目一目了然。
哈齐高铁启用“实时监控系统”,利用高速摄像头对线路扣件、立螺栓等设备登记造册,极寒冰雪天气下,使用抗高寒数字检查仪,通过声波、红外线等探伤手段现场采集分析数据,快速测算设备数值,有效提升检修效率。“每天首发动车组开车前,高铁综合检测车会全线‘试跑’,车上安装的6C检测系统每秒拍摄17张照片,观察接触网零配件积雪结冰、松动缺失情况,通过系统监测、综合诊断及时处理问题,保证动力供应。”齐齐哈尔供电段检测车间工长申宇航说。
在大庆工务段调度指挥中心,电子大屏实时显示了13处高铁异物侵限防灾系统监测界面。“风速达20米/秒或小时雨量20毫米,就要安排现场检查。”该中心主任丛明介绍。哈齐高铁采用“自然灾害及异物监测系统”预警风雪灾情,沿线监测站的传感器通过通风口、量雨器和红外线扫描判断风速、雨量和积雪厚度,数据超限时及时发布限速、停车命令,让动车组在险情前“止步”。
十年来,技术创新与精准防控,让哈齐高铁在高寒风雪中安全“贴地飞行”。如今的哈齐高铁,已然成为连接龙江大地的温暖动脉。